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古代史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06
更新时间:2022-11-19
纠错
1.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 催化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 “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 Botrus 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 3 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3) 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 交流之路 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 200-300 。)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 主要背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

(2) 特点: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为主) ; 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任意 2 点即可)

历史影响: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任意 2 点即可)

(3) 称呼:商贸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论证围绕拟定称呼,且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

【论述评分参考】

阐述部分实行三档水平给分,评分参考的要素是: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水平 1:

论述:围绕所选或自拟观点,结合准确史实,合乎逻辑地充分论证。史论结合,能例举 2-3 个重要史实论证所选观点,涉及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阿拉伯、天竺、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

语言:叙述成结构层次分明,表达清晰,字数合理。

【示例】

商贸交流之路

唐前期,东西贸易往来以陆路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海上贸易日益兴盛,广州、扬州等地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丝绸、瓷器、茶叶等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销东南亚、波斯湾、红海沿岸等地。唐都长安聚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宗教交流之路

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钻研佛学,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佛学大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和绘画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派僧人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海空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佛教的发展影响到周边国家。(祆教、景教等在中原传播)。

文化交流之路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在唐朝广受欢迎,异域文化在很多方法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历法、建筑、绘画、饮食、节日、习俗等深受唐文化影响。交通线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国的医药知识和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水平 2:

论述:能够运用 1-2 个史实进行阐述,有一定的史论结合,但论证史实不完整、史实表述不够准确,与自选观点不太适切。

语言:叙述基本连贯通顺,字数较合理。

水平 3;

论述:与所选观点存在较大偏差。史实不清,论述逻辑混乱。

语言:仅能简单罗列史实,逻辑混乱,字数严重不够。

【详解】( 1 )主要背景:依据材料 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 并结合所学可知,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属于西域地区的物种,结合所学可知,其传入中国的原因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

2 )特点:依据材料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 可知,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依据 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 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 可知,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依据 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可知,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历史影响:依据材料 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 3 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 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 可知,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依据 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 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3 )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根据题干要求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可从商贸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等角度拟定称呼。论述方面,商贸交流之路可从唐朝对外经济交流的概况和影响角度进行论述,并举例重要史实;宗教交流之路可从唐朝中外宗教交流的概况及其影响进行论述,并举例重要史实;文化交流之路可从唐朝文化和异域文化相互交流的表现及其影响进行论述,并举例重要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焚书坑儒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焚书坑儒的定义

焚书坑儒:

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 焚书坑儒的知识扩展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吞并六国后,需要全国一个声音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 焚书坑儒的知识点拨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博士70人上前祝寿,仆射(主管博士的长官)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效法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诸生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诽谤朝政,“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
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
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
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所禁书籍都必须在30天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为此,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以古非今的灭族;
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
严厉坚决地贯彻了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秦始皇派御史追查,将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活埋,史称“坑儒”。

◎ 焚书坑儒的考试要求
暂无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难度:
使用次数:200
更新时间:2021-07-18
加入组卷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小小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