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 “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 , “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免 ” ,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A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 .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 .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 .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汉书 · 食货志》记载 “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该史料可以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郡国并行制 C .盐铁官营制度 D .中外朝制度
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被提拔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据此可知,当时朝廷( )
A .开创巡视监察制度 B .重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
C .注重澄清地方吏治 D .掌握了地方属官任用权
汉初规定: “ 马高五尺六寸,齿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关。 ” 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壁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这些规定旨在( )
A .打击走私不法行为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削弱诸侯王国实力 D .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 “ 均输官 ” 分管, “ 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 。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 “ 贱买贵卖 ” 。这一政策的施行(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 .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 .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 “ 异姓(王)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王)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 ” 。汉文帝接受贾谊 “ 众建诸侯少其力 ” 的建议,遂将齐一分为七,淮南一分为三。汉文帝的这一做法( )
A .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 .激化了王国与朝廷矛盾
C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下表所示为汉朝几位皇帝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
帝王 | 汉武帝 | 汉昭帝 | 汉宣帝 | 汉元帝 | 汉成帝 | 汉哀、平帝 |
博士弟子 | 50 人 | 100 人 | 200 人 | 1000 人 | 3000 人 | 7000 人 |
A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B .官办学校出现 C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D .儒学地位上升
《史记 · 游侠列传》强调游侠敢于犯禁,救人于困厄的侠义精神;《汉书 · 游侠传》则有意混淆豪暴之侠与道义之侠,突出侠的暴力凶杀的特征,消解侠济危救困的品质。《史记》到《汉书》游侠形象的变化表明( )
A .个人立场主导研究视角 B .主流价值影响史书编撰
C .形象塑造顺应民众诉求 D .主观意愿左右史学评价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 诸侯王,高帝初置, …… 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 帝绥和元年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 诸侯国相职责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 .诸侯国相地位的下降 B .诸侯王治国权被剥夺
C .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下图是古代某一书籍的目录节选。这本书可能是( )
卷一、卷二 : 总论农作物耕种 卷三 : 蔬菜 卷四 : 木本作物栽种法和果树 卷五 : 林木、染料作物 卷六 : 畜牧、养鱼 |
A .《黄帝内经》 B .《九章算术》 C .《禹贡地域图》 D .《齐民要术》
中医药的成就
战国 | 扁鹊用 ____ 四诊法诊断 |
战国至西汉 | ____ 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
东汉 | ( 1 )华佗:创制 ____ 以及健身方法 “ 五禽戏 ” 。 ( 2 )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 ____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
唐朝 | ( 1 )孙思邈:著成《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 “ 药王 ” 。 ( 2 ) ____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
明朝 |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 “ 东方药学巨典 ” 。 |
新中国 | ( 1 )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 2 )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 3 )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 4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分离出青蒿素。 ( 5 ) 21 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
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 ____ 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 ____ );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数学: _________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 ________ 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________ 到汉武帝时约 3000 年的史事。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是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为《史记》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东汉班固撰写的《 ________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道教: 张角创立的 _________ 道和 _________ 创立的五斗米道。
造纸术: ________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________ 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 “________ 纸 ” 。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黄巾起义:东汉中期以后 ________ 和 ________ 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东汉末年 ________ 频繁发生。 184 年,创立太平道的 ________ ,提出了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口号,领导黄巾起义,沉重 ________ 了东汉的统治, ________ 了东汉的政权。
王莽政权:公元 9 年,外戚 ________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________ ,西汉灭亡。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公元 23 年, ________ 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 ________ 政权被推翻。
光武中兴: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 ________ 重建汉朝,定都 ________ ,史称 “________”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经过了光武帝十多年的精心治理,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 “________”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 ________ 以后,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大权落到 ________ 及 ________ 手中,致使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 ________ 夺取政权,又导致 ________ 专权。 ________ 和 ________ 交替专权是东汉后期政局的特点。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叙述了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 )
汉承秦制指汉朝沿袭了秦的各项制度;( )
张骞有意的外交,无意的 “ 凿空 ”
汉朝时海陆丝路都已经打通;( )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汉朝在蔬菜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总结了多种蔬菜栽培技术,《汉书 · 召信臣传》还有温室栽培的记载。
查找资料,了解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
请列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汉朝时期对边疆是如何管理的?从北面、西面和东北面思考 .
楚汉战争
(1) 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各自的表现怎样?
(2) 楚汉战争的结果怎样?
西汉建立时间和都城在哪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上图为某位教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指出 b 点和 d 点儒家思想发展状况。
材料二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对外的良好开放性,而能够虽然经受过佛道的冲击、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外族的入侵都能够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但到明清以后中国文化却开始走向了一条封闭的道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后,为了防止倭寇的侵略,巩固封建统治,开始限制通商。清朝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闭政策,朝着自我封闭的方向发展。
—— 摘编自《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及感悟》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导致该趋势的出现的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候或骄奢,状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底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剂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准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威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 司马迁《史记 ·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武帝采纳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的建议,兴办国立太学。在国立太学中只设儒家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统统罢黜。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太学的学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常派遣的博士弟子五十人;另一部分是郡国选送经太常批准的 “得受业弟子”地方派遣生。这两部分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
——摘编自李冬冬《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
材料二 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非常兴盛,唐高祖李渊甚至下诏提出先老、次孔、末释,赋予道教很高的政治待遇。但随着隋唐时期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汉晋以来儒家注重清谈、玄理的玄学之风逐渐消失,儒家学说在大量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复苏。此外,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成了儒学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唐太宗时下令全国各地普建孔庙,兴办学校。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各民族大融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 “ 独尊儒术 ” 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国家大小都有或兴或衰、或存或亡的变迁史。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存在两类回答:一是单因素决定论,另一是多因素决定论。现代之前,全都是单因素决定论,如儒家道德决定论、法家法制决定论和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到现代有所变化,一方面仍提出诸多新的单因素决定论,另一方面出现了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解释,只不过在 “多因素”的看法上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多因素包括道德、法律、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英雄、战略、制度等所有相关的社会因素,有的认为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摘编自《论制度决定国家兴衰存亡》
根据材料,围绕 “ 影响国家兴衰存亡的因素 ” 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事件或事物之间存在下列三种联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礼刑关系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礼刑并存、东周到秦的礼刑对立、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律礼制化和礼制刑律化以及隋唐以后至明清的德主
——摘编自李玉福《论中国古代礼刑互动关系》
请围绕中国古代 “ 儒 ” 与 “ 法 ” 的关系,选择三种联系中的一种将其画出,并自拟题目,论述两者的关系。(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