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 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出现的现象有( )
① 民族意识开始萌生 ② 地方自治基本形成 ③ 国家间利益纷争加剧 ④ 国际公约日渐增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 14—19 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动荡变迁中的民主革命 B .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 .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 .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习近平主席 2014 年 3 月 30 日在德国访问并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 “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 …… 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郑和下西洋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 “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B .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 . “ 敢为天下先 ” 的时代精神 D .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1953 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与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 .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 “ 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 ” ,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南雄、连州、贺州和全州 4 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 )
A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B .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C .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 D .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 .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 .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 .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下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 插梳 | 乌蛮髻 | 回鹘髻 |
图例 | | | |
A .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B .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C .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上升 D .妆发体现了程朱理学的发展
下图为创作于 1951 年的漫画《亚洲民族团结》,该漫画意在体现(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贯彻体现 B .新中国致力维护地区和平的外交立场
C . “ 求同存异 ” 方针的突出表现 D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2022 年 7 月 12 日至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 .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 .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 .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 , 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 , 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 这次会议( )
A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 .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最突出民族交融的方面填入相应横线上(填写字母)。
征伐匈奴( A )设河西四郡( B )孝文帝改革( C )文成公主进藏( D )
建立榷场( E )设宣政院( F )行金瓶掣签制( G )
战争 ___ 和亲 ___ 改革与管理 ___ 经济交往 ___
中国外交政策发展趋势
( 1 )由注重 ____ ;注重 ____ ;坚持 ____
( 2 ) ① 发展为注重 ____ ; ____
② 继续坚持 ____ 方针
③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____ ;发展 ____ ;更加务实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建国 —50 年代末)
( 1 ) ____ 外交方针
①____ (针对旧屈辱外交关系)
②____ (针对残余势力)
③____ (社会主义苏联)
( 2 ) ____ 原则: 1950 年中印建交; ____ 年印度代表团访华,西藏问题
( 3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 年参加 ____ (法国); 1955 年参加 ____
( 4 ) 1964 年中法建交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成就
( 1 ) 1971 年中国在 ____ 得到恢复
( 2 )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标志 ____
( 3 ) 1978 年 12 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____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交。
( 4 ) 1972 年 9 月《中日联合声明》,标志 ____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 1 )按照 “________” 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 2 )按照 “________” 和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 3 )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
参加日内瓦会议 | ( 1 )时间: ________ 年 4 月。 ( 2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________ 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 3 )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 ________ 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 4 )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1 )确立 ①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 ________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1954 年 6 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 2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3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
亚非会议 | ( 1 )召开: ________ 年 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 ( 2 )特点: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 ________ 参加的国际会议。 ( 3 )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 “________”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 4 )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选必 1 )
( 1 )背景
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②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 ____ 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 2 )成就
①____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____ 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③ 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④1997 年 12 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 “____” 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⑤ 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⑥2000 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2003 年加入《 ____ 》,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⑦ 发起成立 ____ 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⑧ 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 “____” 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⑨ 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____ 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加亚非 ( 万隆 ) 会议
(1) 时间及地点: 1955 年 4 月,印度尼西亚 _______ 。
(2) 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 _______ 参加的国际会议。
(3) 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 “_______”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4) 影响
①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_______ 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 从 1954 年 9 月到 1956 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 _______ 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过程
① 首次提出: _______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 _______ 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② 联合确认: 1954 年 6 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 _______ 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 内容:互相尊重 _______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参加日内瓦会议
(1) 时间: 1954 年 4 月。
(2) 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 _______ 问题。
(3)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 _______ 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 _______ 的重要会议。
(4) 意义: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民族国家
背景 | 13 世纪, ____ 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
16 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 |
法国大革命及 ____ ,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
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 |
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 |
经过 |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
特点 | 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
1989 年,中国和俄罗斯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
1972 年中美、中日正式建交;( )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 )
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
结合国际法形成过程,归纳其特点,并评价国际法?
归纳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过程,总结其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参加亚非会议( 1955 年 4 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次会议上 , 周恩来总理说 , 与会各国 “ 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起来的 , 并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 ”, 因此应该 “ 求同而存异 ” 。
思考 : 结合材料 , 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认识。
( 1 )地位 : 战后第一次没有 _____ 参加的国际会议。
( 2 )成果 :_____ 。
( 3 )影响
①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
② 亚非会议后 , 中国 _____ 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 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结合示意图,回答问题。
1949—2008 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从 1949 年、 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 “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稚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 1952 年 6 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 130 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 450 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材料三 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从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整体优势高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以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的治理效能。
——摘编自陈亚联《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3) 新时代提升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 ……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 “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 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 请写出材料一中 “ 值得信赖的政府 ” 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政府建立初期 “ 合理的政治制度 ” 。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 ……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1) 据材料一,请问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 “ 正义要求 ” 的内容是什么?中国国内对其又是如何回应的?
(2) 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至清代中国军马场分布示意图(局部)
军马场,是各朝代的国有牧马场所。马匹喜凉且对牧养条件要求高,历朝围绕军马的牧养、使用、采办等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马政制度。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19 世纪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简表
时间 | 事件 |
13 世纪 | 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
1337 — 1453 年 | 英法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1534 年 | 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
16 世纪 | 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
1792 年 | 鲁热·德·利尔创作《马赛曲》,它激励着法国人民保卫国家的斗志 |
1803 年— 1815 年 |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19 世纪 70 年代 | 意大利完成统一;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成功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
——据人教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 “ 西方民族国家 ” 为主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通畅)